滥用抗生素比癌症还可怕,2050年全球由抗生素造成的死亡人数恐将超千万
2050年,全球由抗生素造成的死亡人数将超1000万,抗生素对人类的危害或将超过癌症。在往届的欧盟药品和疫苗安全监管框架及中欧公共卫生安全合作的新闻发布会上透露了这一数字。①
曾经是人类医学发展史上最伟大的发现或发明之一的抗生素,拯救了数以万计的生命,为何就成为了人类的大敌?
抗菌素耐药性本是一种自然现象,但由于抗菌药物在人类和动物中的过量和不恰当地使用,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越来越强,越来越多的感染如肺炎、艰难梭菌引起的腹泻和淋病等也变得越来越难以治疗。一些常见的病原体已经变成所谓的“超级细菌”,对一系列抗生素产生了耐药性。这使得医生在治疗患者时几乎没有什么选择。①
而抗生素的危害不止于此:
危害一:大量使用抗生素会带来较强毒副作用,直接伤害身体,尤其是对儿童听力。比如比如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易影响耳朵毛细胞,而使听力丧失。
危害二:抗生素用多了会使细菌产生耐药性,使抗生素药物效果变差,甚至无效。最终的结果,就是人在感染一种细菌后,没有药可以杀死细菌,最终导致死亡。
危害三:抗生素用得过多过滥,会大量杀灭体内正常细菌,让致病菌乘虚而入,可以造成人的死亡。比如说人体肠道细菌,按一定的比例组合,各菌间互相制约,互相依存。但在使用抗生素后,敏感肠菌被抑制,未被抑制的细菌乘机繁殖,从而引起菌群失调,使身体抵抗力下降。
这些健康常识大家或许都知道,但是很多人并不清楚到底哪些药属于抗生素的范畴。
来源:健康时报网《2050年千万人将死于抗生素滥用 死亡人数超癌症!》
其实,在识别抗生素药物方面,有一个很简单的判断方法。总结起来就是10个词:①
1. “头孢”
头孢就很很常见了,例如头孢拉定、头孢甲肟、头孢曲松、头孢氨苄、头孢孟多、头孢地尼等等。
2. “沙星”
应用较多且常见的药物是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环丙沙星、诺氟沙星。
3. “霉素”
此类抗生素比较常见的有庆大霉素、罗红霉素、克林霉素、阿奇霉素等。
4. “硝唑”
比如甲硝唑、奥硝唑等,目前很多城市市面上甲硝唑已经停止出售,主要原因在于其副作用较多,大家不妨关注一下。
5. “西林”
常见的药物有阿莫西林、氟氯西林、氨苄西林等,这些都属于青霉素类的抗生素,患者如曾有青霉素过敏史,就必须要远离了。
6. “磺胺”
磺胺类抗菌药,如磺胺嘧啶、磺胺甲恶唑。
7. “环素”
如:四环素类药物、盐酸多西环素、米诺环素。
8. “米星”
如:阿卡米星、依替米星等。
9. “康唑”
如:氟康唑、酮康唑等。
10. “培南”
如:美罗培南、厄他培南、亚胺培南等。
另外还有一个办法是,在药品标签或说明书的“适应症”或“药理毒理”一栏中,凡表明可用于治疗××细菌感染的疾病的药物,具有抗菌作用或抑菌作用的药物,就是人们指的抗生素,即用于杀灭或抑制细菌生长的药物。
例如,在阿莫西林的说明书上“适应症”:用于敏感菌所致的下列感染”,说明书上“药理毒理”栏上说,“……等均有抗菌作用”。就可认定阿莫西林是抗生素类药物!
参考资料:
①健康时报网《2050年千万人将死于抗生素滥用 死亡人数超癌症!》
②搜狐《哪些是抗生素?》
延伸阅读:
抗生素滥用怪不怪医生?近六成受访者家中常备抗生素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问卷网发起的调查显示(2001人参与),56.7%的受访者会在家中常备抗生素。57.9%的受访者表示长期使用抗生素,效果越来越不理想了。
在日常生活中,有多少人能分辨出哪些药物属于抗生素呢?本次调查显示,57.8%的受访者自认能清楚分辨,其中表示非常清楚的为10.5%。42.2%的受访者并不能说清抗生素的类属,其中17.4%的受访者直言并不清楚。
虽然很多人并不了解抗生素,却依然将它们当作家中常用药。调查发现,56.7%的受访者平时药箱中会常备抗生素类药物。
交叉分析发现,所在地区为县镇村的受访者中,会常备抗生素类药物的占到67.1%,远高于身在一二三四线城市的受访者。
到了使用抗生素这个层面,51.4%的受访者表示只有在医嘱下才会使用。23.4%的受访者坦言有个头疼脑热就会用抗生素,14.1%的受访者说生病不知道吃什么的时候,就吃抗生素。
除了抗生素,你知道日常疾病应该吃什么对症药吗?调查中,58.5%的受访者表示清楚,30.4%的受访者表示一般,还有11.1%的受访者直言并不清楚。
天津医科大学医学检验学院实验师齐新表示,滥用抗生素的危害主要是打乱了人体的微生态平衡。同时也会造成二次感染、大量真菌繁殖、耐药菌株的出现。“百姓或临床大夫都有乱用抗生素的情况,不见好转就频繁更换,是非常不科学的做法”。
“后来,这些药物都不见了,‘罗红霉素’开始唱主角,作为处方药,大城市药房一般买不到,小城市有时候还可以买。”他不确定在抗生素的更新换代过程中,自己是否越来越有耐药性,但他确实发现,吃抗生素越来越不管用了。
长期使用抗生素,会有哪些感受?调查显示,57.9%的受访者表示效果越来越不理想了。
当效果不理想时,71.1%的受访者会去看医生,4.3%的受访者则选择停药观察。18.4%的受访者会自行增加一种抗生素,还有15.5%的受访者会自行换一种抗生素。
在实际医疗场景中,虽然医院有意识地停用或少用抗生素,但架不住患者对药效不切实际的期待和对药费的承受能力。
反映在调查中,虽然有67.5%的受访者在面对不包含抗生素的处方时,会信任医生尽量避免滥用抗生素的决定。但也有16.0%的受访者明确提出不信任医生,认为医生不开抗生素是医术差或想坑钱。还有9.7%的受访者会要求医生立刻开抗生素,11.0%的受访者则将信将疑。
知名儿科专家、原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儿科主任张思莱介绍,使用抗生素需要注意的是,一、有需要时用一种就可以,两种一起用是错误的;二、把抗生素作为预防用药也不对,它不能预防细菌感染;三、有的患者害怕使用抗生素,用量或疗程不够,也会让细菌产生抗体。“最后,就是有的患者觉得抗生素越贵越好,实际上,抗生素的使用有从低级到高级的原则。有的喜欢用广谱抗生素(指能够杀灭大部分细菌的药物——编者注),实际上,最好用窄谱抗生素(指专门杀灭某一种或一类细菌的药物——编者注)”。张思莱表示,有条件的,应先做细菌培养,再针对不同细菌用药才是最好的。
还有40.5%的受访者指出是医疗部门对抗生素管控不严、轻易就能买到。28.6%的受访者则指出医患关系紧张,不开抗生素患者不认可,还有18.3%的受访者认为药店导购的盲目推荐也助长滥用。
“目前我国已经将抗生素列为处方药,也就是说老百姓在药店是买不到的,唯一出口就在临床大夫手里,问题集中了就好分析对策。”在齐新看来,从医疗体制上来说,应治理大处方、以药养医的问题。“从自我保护角度,应减少术后为防止感染、超时超量的做法;从科学态度上讲,应纠正对‘药’的误解。不是进口、新、贵的就是‘好药’”。
要避免抗生素滥用,张思莱认为首先要加强科普宣传,让患者和群众明白这一理念。“也会让医患之间少一些误解、多一些信任”。其次,抗生素还要分级控制、分别使用,对于级别越高的抗生素越要控制使用。最后,就是要加强兽用抗生素的管控,“我们养鱼、养鸡时,有些饲养者会用一些兽用抗生素防止家畜生病,但这也会促使细菌变异、产生耐药性。我们人类食用后,也相当于摄入一部分抗生素。这个问题之前是被严重忽视的”。
调查中,33.8%的受访者在一线城市,43.7%的受访者在二线城市,18.6%的受访者在三四线城市,3.8%的受访者在县镇村。
受访者年龄分布为,16.0%的受访者为90后,54.0%的受访者为80后,23.6%的受访者为70后,6.3%的受访者为60后及其他。
最后,看完后赶紧把这篇文章转给家人,
以后吃药别再不懂乱吃了!
● 病在心里
● 疾病以减食为汤药
☯关于我们☯
☯古圣言:为人父母者不知医为不慈,为人子女者不知医为不孝。我们致力于成为优秀的新媒体医学学习传播平台。敬请一如既往的关注我们,与我们一道体悟生命智慧。
☯咨询微信:13810949871 若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如欲转载请注明出处!
喜欢,就给我一个“在看”